“還能在卷的市場活下去,就已經是看到了儲能市場黎明的曙光。”當強制配儲的閘門落下,這場殘酷的淘汰賽,終將為中國儲能行業鍛造出一批真正的強者。
強配儲時代正在落幕。
2025年2月9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 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明確取消“強制配儲”政策,終結了自2017年青海省率先推行以來持續8年的新能源配儲強制要求。
這一政策轉向,標志著中國儲能行業正式從“行政命令主導”轉向“市場化需求驅動”。
中央叫停強制配儲的直接原因是其低效性:2024年全國5800萬千瓦新型儲能僅貢獻不足200億千瓦時調峰電量,相當于風光發電量的1/70。但新政同時推出三項補償機制(優先調度、電價優化、容量補償),旨在引導儲能從政策驅動轉向價值驅動。
強制配儲取消后,儲能需求將更多由市場機制決定。例如工商業用戶可通過峰谷價差套利(江浙地區價差超1元/度)自發配置儲能,這種內生性需求無需依賴行政指令。
在青海戈壁灘上,夕陽將矗立著的儲能集裝箱外殼染成銹紅色。仿佛在嘲笑這個曾被政策催生的泡沫——那些年,一批儲能設備像“嫁妝”一樣捆綁在新能源項目上,卻從未真正參與過電力系統的呼吸。
如今,這場“鬧劇”落幕,給中國儲能產業帶來哪些影響?
強配儲的劣幣狂歡時代“終結”
強制配儲曾是儲能裝機增長的核心引擎。數據顯示,2024年國內儲能裝機規模達111.6GWh,其中74.6%來自新能源項目的配儲需求。
然而,強制配儲長期被詬病為“低效政策”——新能源企業為獲取項目審批被動配儲,導致大量儲能設施“建而不調”,利用率低至17%。西部某省份的調研顯示,儲能平均每5天僅被調用一次,資源浪費嚴重。
遙想2017年青海省首推10%強制配儲政策時,儲能行業像被注射了興奮劑。地方政府將配儲比例與新能源指標掛鉤,催生出“100MW儲能換1000MW光伏”的荒誕公式。
在西北某省2023年光伏配儲招標中,0.8元/Wh的報價已是行業成本線,卻有企業報出0.68元/Wh的“自殺價”。
甚至有采購方私下透露:“反正儲能設備就是并網敲門磚,能用三年就行。”這種心態導致2024年全國新型儲能裝機達7376萬千瓦,但實際調用率不足5%。
強制配儲創造的虛假繁榮,讓行業陷入“劣幣驅逐良幣”的泥潭。2024年某頭部企業財報顯示,其儲能業務毛利率僅8.2%,研發投入占比不足3%。江蘇某儲能pack廠負責人曾倒苦水:“現在賣儲能就像賣白菜,利潤不夠支付質保金,只能偷工減料。”
新政的出臺,短期內或引發行業陣痛。據華泰證券預測,2026年儲能裝機量可能因需求萎縮出現下滑,但長期看,市場化機制將倒逼儲能回歸經濟性本質。
23萬中小企業的生存困境
截至2024年末,中國儲能企業數量已突破26萬家(其中中小企業約23萬家),較兩年前激增5倍。然而,這一數字背后是慘烈的競爭與加速的洗牌——2024年上半年,儲能行業凈利潤整體下滑24.23%,毛利率降至23.37%,現金流凈額同比暴跌282.69%。
2025年2月新政落地后,行業瞬間陷入“冰火兩重天”:已簽合同遭遇大規模違約,資本市場對儲能板塊估值下挫30%,而頭部企業股價卻逆勢上漲。這個青黃不接的真空期,成為中小企業的煉獄考場。
價格戰已經成為部分企業“找活路”的唯一出路。儲能系統價格從2024年初的0.93元/Wh一路下探至年底的0.445元/Wh,部分電芯價格已跌破0.3元/Wh。低價競爭的直接后果是產品質量縮水。企業為中標,在消防系統、安全關斷器件等關鍵環節“減配”,埋下安全隱患。
價格戰的同時,市場加速向頭部集中。2024年上半年,營收TOP20企業占據行業總營收的70.25%,凈利潤TOP20企業占比更高達81.8%。相比之下,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被擠壓至極限。一名儲能銷售坦言:“2024年有大半年未開單,年終獎打了骨折”。
更為嚴重的是,行業無序競爭催生灰色地帶。部分企業冒用央國企名義騙取項目,甚至偽造資質、虛構合作資源。國家能源局不得不多次發布防詐騙聲明,但市場信任度已受重創。
在2024年,更多中小企業通過精準定位細分市場、技術代差防御策略、區域生態聯盟構建、嘗鮮新的商業模式等尋求生機。
比如,在主流廠商迭代280Ah電芯時,部分企業專注研發更適合工商業場景的100Ah柔性模塊,安裝適配性提升60%; 珠三角某儲能產業聯盟通過共享測試平臺,使成員企業研發成本降低40%,產品認證周期縮短30%;江蘇某中小企業整合50個工商儲項目,形成200MW虛擬電廠資源池,獲取的輔助服務收益是單個項目的2.3倍。
差異化策略使得眾多中小企業挺過2024年。但2025年,對他們而言,是一場“生死存亡戰”。
強制配儲政策本質上加速了行業從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的轉型。中小企業存活的關鍵在于構建技術專精+模式創新+生態協同的三維能力矩陣,且缺一不可。
業內人士認為,那些能在12-18個月內完成產品矩陣重構、實現從設備商向能源服務商轉型的企業,或許能夠在新興細分領域形成局部優勢。存活下來的中小企業將占據20-30%的差異化市場份額,或將形成隱形冠軍集群。
決戰:誰將被淘汰?誰能活下來?
新政以2025年6月1日為“新老劃斷”節點,存量項目仍可享受政策保護,增量項目則需直面市場化定價。這一過渡期或引發一波搶裝潮,但政策紅利消退后,依賴強制配儲的低效產能將被迅速出清。
儲能的核心競爭力將轉向經濟性與技術性能。頭部企業如寧德時代、比亞迪等憑借規模效應和研發投入(2024年上半年研發投入前十企業占行業總額的60%以上),有望通過峰谷套利、調頻服務等市場化模式鞏固優勢。
而中小企業若無法在差異化場景(如工商業儲能、海外市場)中突圍,將難逃淘汰命運。
一直以來,工商業儲能因峰谷價差套利空間較大,被視為新增長點,也成為中小企業新的“戰場”。江浙地區兩充兩放電價差可達1元以上,但市場同樣面臨過度競爭——2024年工商業儲能產品價格跌破0.5元/Wh,客戶爭奪戰已白熱化。
頭部企業正通過垂直整合構建壁壘。寧德時代、比亞迪等不僅掌控電芯產能,還布局儲能系統集成與能源管理軟件,形成全產業鏈優勢。中小企業則需聚焦細分領域,如液流電池、鈉離子電池等新技術路線,或針對特定場景開發定制化解決方案。
對中小企業來說,保持現金流是核心。2024年,寧德時代經營性現金流凈額達447億元,貨幣資金儲備2550億元,而多數中小企業現金流凈額為負。缺乏資本支持的企業,可能在價格戰中率先崩盤。
國內市場的飽和倒逼企業轉向海外。然而,歐洲戶儲市場2024年裝機量同比下降26%,東南亞市場則因國內廠商低價傾銷陷入紅海。出海需面對本地化運營、合規風險等挑戰,一些毫無準備的中小企業勝算渺茫。參照光伏行業的歷史軌跡(三年倒閉25萬家企業),儲能行業未來三年可能淘汰超過6萬家企業。
強制配儲的終結,本質上是行業從“量”到“質”的轉折點。儲能不再是被政策裹挾的“附屬品”,而是電力系統調節能力的核心資產。這一過程中,陣痛不可避免,但唯有經歷洗牌,行業才能真正走向成熟。
中國工程院劉吉臻院士警告:“儲能不是萬能的,但沒有儲能的能源體系注定殘缺。”強制配儲閘門的落下,既是挑戰,亦是機遇。
在高工儲能看來,23萬中小企業的生死存亡,最終將取決于能否在市場化浪潮中找到自身價值。正如一位業內人士所言:“還能在卷的市場活下去,就已經是看到了儲能市場黎明的曙光。”這場殘酷的淘汰賽,終將為中國儲能行業鍛造出一批真正的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