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地相繼出臺電力輔助服務市場政策的背景下,近兩年來火儲聯合調頻已成長為國內化學儲能產業中“率先實現商業化”的領域。該模式在山西、蒙西、京津唐、廣東已進入產業爆發期,在江西、福建等地也開始陸續落地。但多位專家透露,在迅速發展的背后,行業發展的深層次問題也開始顯現。
企業扎堆進入 投資回報周期延長
“另外,從適用性上來看,目前主要采用的鋰電池儲能技術并不是輔助調頻的最佳選擇。”調頻領域從業人士王琤表示,火儲調頻的市場規模在部分區域已趨于飽和,隨著眾多新勢力的擠入,火儲聯合調頻市場儼然已成一片“紅海”。
市場規模有限 且費用結算周期長
“根據國外市場的發展經驗,調頻是一個容量有限的市場。事實上,山西、蒙西、京津唐、廣東四地火儲聯合調頻市場規模總計也就只有幾億元,并沒有像外界宣傳的那樣大。”山東省儲能協會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劉軍說。一位火儲調頻項目投資者以廣東為例算了一筆賬:如果為一臺30萬千瓦的火電機組配置9MW/4.5MWh的儲能系統,且火儲聯合調頻全年按投入300天計算,那么其年補償費用約2700萬元。扣除機組調頻保底費用500萬元,儲能系統按70%分成約能分到1500萬元,去掉相應的運維費用等,企業每年實際的收益將低于1000萬元。“當前廣東擬建、在建和投運的項目已達20多個,在市場規模基本飽和的狀態下,對于收益低于1000萬元的項目來說是不太可能賺錢的,扣除各項成本支出后,甚至可能處于虧損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