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月,南方區域綠電交易(含綠證)444.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倍
· 今年以來,南方區域綠證交易規模達483億千瓦時
大江奔涌,沿著瀾滄江逆流而上,從下游的糯扎渡、小灣水電站到上游的黃登、如美水電站,澎湃的江水驅動著水輪發電機組,將清潔水能轉化為源源不斷的電能,翻山越嶺,自云南向數千公里之外的東部地區注入綠色動能,也促進了經濟發展。
1—8月,南方區域綠電交易(含綠證)444.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倍,其中綠電交易占34.2%,同比增長140%;綠證交易占比65.8%,同比增長577倍,南方電網公司以實際行動助力擦亮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
多種形式促新能源消納
助力村民增收企業增效
屋頂裝上光伏板,太陽出來就賺錢。在貴州省六盤水盤州市羊場鄉納木村,貴州電網公司盤州供電局羊場供電所副所長高遠龍為村民們算了一筆清晰可觀的電費賬:1—8月,納木村屋頂光伏發電到電網的度數約為7.37萬千瓦時,算上可再生能源補貼,收益超過3.6萬元。
2023年底,納木村全面建成了分布式智能電網,運用大數據等創新技術,將新能源、儲能、充電樁等多種能源形式深度融合,分布式光伏并網消納難題迎刃而解。納木村村民不僅有了自家的“綠色電站”,還有了自己的“新型電力系統”。
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縣,南方電網供電區域內首個500千伏新能源匯集輸變電工程——500千伏光輝輸變電工程于今年7月建成投運,借助光伏產業,昔日“荒山”變“金山”。截至8月中旬,今年云南省集中式新能源新增裝機超1000萬千瓦,新能源成為僅次于水電的第二大電源,為云南省保供應、穩增長、守底線提供了關鍵支撐。
近年來,南方電網公司加強南方區域電力市場機制建設,結合電網運行,充分利用好市場這只“無形的手”進行有效調節和引導,助力新能源高質量發展。其中,廣西電網公司結合新能源大規模投產,創新設計了低谷消納市場交易機制,通過常態化開展用戶側低谷消納需求響應交易,以供需互動最大化促進新能源消納,提升全社會能效水平。
廣西梧州市毅馬五金制品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金屬制品的企業。“我們通過調整生產,在夜間用電低谷時段加大生產力度,多用富余電量,不但節省了成本,也提高了生產效率。”該公司技術部門電氣主任蔡正友介紹,今年來,該公司通過參加低谷電力消納交易,節約用能成本約1147萬元。截至目前,廣西梧州市共有57家企業參與低谷電力消納交易,成交電量約7568萬千瓦時。
“綠色通道”助外貿出海
綠色產業催生新業態
“目前,中國綠證是國內唯一被認可的可再生能源電量證明,為國內綠證市場的穩定性和統一性提供了有利條件。”南網能源院能源戰略與政策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盧治霖表示。
今年以來,南方區域綠證交易規模爆發式增長,參與交易用戶數量達5500家,交易規模為483億千瓦時。廣州電力交易中心服務2100多家市場主體參與到綠證交易,較去年增長3.6倍,參與綠證交易的電力用戶遍及全國各省區(含港澳)。
“使用零碳排的綠電來證明自身綠電消費水平和綠色發展成效,正在成為當前廣東眾多外貿企業提升全球綠色競爭力的最有效途徑。”廣東電網公司市場營銷部營業科專責梁志遠介紹。為支持外貿這輛拉動經濟的“馬車”跑得快、跑得好,廣東電網公司主動靠前服務企業進行綠電綠證交易,促進企業用電轉型升級。
廣東省江門臺山市的港資企業金橋鋁型材廠有限公司,是中國鋁型材生產出口量最大的企業之一。今年5月,廣東電網公司江門供電局根據金橋鋁材業務發展需求,為其定制了綠證購買方案,協助其簽訂了標的額為2.8萬張國際綠證的業務合同,相當于2800萬千瓦時綠色電力。
“中國綠證的有效需求將進一步增加,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的投資迎來新的增長點。”盧治霖分析,預計未來中國綠證的國際認可度將逐步提升,為出口企業綠電消費認證提供可靠保障。
綠色新產業、新業態和新產品的持續發展,開辟出一條條就業新賽道。
在電力行業干了近10年的深圳供電局工會綜合管理專責周嘉政,如今有了新的身份——綠證服務經理。在周嘉政和另外兩位同事的努力下,原本只有3名綠電綠證服務經理的團隊,發展成一支由43名業務骨干組成的服務團隊。綠電綠證服務經理類似于中介,主要工作就是幫助用電企業找到更合適的綠電或者綠證。
“市場需求蓬勃發展,對綠證綠電服務的要求越來越迫切。歐美市場對綠證綠電的要求越來越嚴格,交易規則也在不斷更新。目前,市面上沒有專門的機構為發電企業和用電企業提供此類服務,基于此,我們綠電綠證服務經理應運而生。”周嘉政介紹。今年8月,全國出口企業最大規模綠證交易在深圳完成簽約,達成約350萬張綠證交易,綠電綠證服務團隊工作價值日益凸顯。
南網報記者 黃雅熙 通訊員 劉慧萍 陳舉 歐陽逸雪 嚴旭 朱婷婷 錢凌蕓 羅凱 曾嶸 韋露